嘉靖十七年(1538年),沉迷修仙的明世宗突然收到多份来自湖广襄王府的弹劾奏疏,弹劾对象为襄藩代理府事、镇宁王朱祐檽牛道配资,声称他自代理府事以来罪行累累,且“伦序非宜”,请求让前任代理府事阳山襄惠王朱祐楬之子朱厚颎代理府事。
此时襄王朱祐櫍明明在位,为何要设立襄藩代理府事?而朱厚颎年仅八岁,尚未袭爵,为何王府属官纷纷要求由他来代理府事呢?
襄阳仲宣楼
突出重围,获得继承权
朱厚颎(音jiǒng),生于嘉靖十年(1531年)六月初八,为阳山襄惠王朱祐楬(音jié)的庶长子,阳山恭和王朱见淓之孙,生母潘氏。
其祖朱见淓为襄定王朱祁镛的嫡次子,于成化十六年(1480年)受封阳山王,薨逝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四月,终年47岁,朝廷赐谥曰恭和。实录涉及他的史料极其稀少,且无犯错记录,配上“恭和”这个盖棺定论,应当是一位既无大错,也无贡献的平平无奇宗室郡王。
朱见淓没有乃父襄定王朱祁镛、乃祖襄宪王朱瞻墡长寿,不过子嗣一项上却远超父祖,他共有六子,然而没有一个是嫡出的,长子朱祐桄(音guàng或guāng)又早夭,故最终由朱祐楬这个次子承袭爵位。
阳山恭和王去世的次月,朝廷以其诸子年幼,宫眷无依为由,给予阳山王府养赡米每年百石。实则朱祐楬生于弘治十六年(1503年),父王去世时年已14岁,完全可以承袭爵位,结果不知出于何种因素,朝廷一直拖着不封。
时任襄王朱祐櫍(音zhì)罹患重病(很可能是中风),长期缠绵病榻,无法处理府事,从宗室到属官各有各的小心思,于是乎襄藩陷入动荡。
嘉靖元年(1522年),朱祐櫍和朱祐楬的三叔镇宁王朱见瀷(音yì)向湖广抚按控告,王府承奉邵亨“欺蔑专擅”,对待襄藩宗室“倔强不服”,如此下去恐生变乱,希望能选一位“伦序相应者暂理府事,代为行礼”,同时治邵亨及其党羽之罪。
襄阳护城河
湖广方面不敢怠慢,为此奏报朝廷,称襄王“痼疾不任事”,王府承奉邵亨因此“怙势为奸”,镇宁王所虑极有道理,请求朝廷就此作出相关决意。事涉藩国内政,朝廷自然也十分重视,经过调查决定设立代理府事,来约束襄藩上下。
朝廷虽然按伦序原则择取了代理府事人选,可这一头衔终究没有落到镇宁王头上。嘉靖二年(1523年),朝廷正式册封朱祐楬为阳山王,同时命他代理府事。
这一消息对朱见瀷造成了巨大刺激,当年便薨逝了。然而镇宁王府与襄藩承奉邵亨的仇已经结下,并没有因他的去世而消融牛道配资,双方不断斗法。嘉靖三年,镇宁王长子朱祐檽(音nòu,ruǎn或rú)上疏控告王府承奉邵亨、长史袁仕多行不法。
明世宗被襄藩的长期不消停闹烦了,命司礼监、法司、锦衣卫各派出一名堂官,会同湖广镇巡官共同调查此事。
不成想在此期间襄藩又闹起了幺蛾子,出自宪王系的枣阳王朱祐楒(音sī)趁机兴风作浪,以镇宁王长子朱祐楬与承奉邵亨、长史袁仕不和,长期纷争不断为由,上疏控告阳山王管理不善,要求拿掉朱祐楬的署理大权,改命其他人出任。
按照惯例,藩王无法理事,若有世子、世孙,由其代理府事,没有则从郡王一级中择取。其时襄王朱祐櫍无嗣,襄藩旗下仅有枣阳、阳山、镇宁三家郡王。按朱祐楒的说法,阳山王朱祐楬德不配位,镇宁王府不仅没有郡王,管理府事的长子朱祐檽还不消停,那么这代理府事大权舍我其谁。
为增加说服力,朱祐楒还贿赂承奉邵亨,让其帮自己说话。然而朝廷勘核下来,发现他也不是什么好货色,于是维持由朱祐楬代理府事不变。朱祐楒恼羞成怒,将邵亨骗来挖其双目泄愤。
襄阳昭明台
嘉靖四年(1525年)三月,明世宗接到由大理寺少卿袁宗儒上呈的调查报告,大发雷霆之怒,一个个严厉的处罚从金口中迸发而出:
襄藩枣阳王朱祐楒,以“淫纵杀伤人,背违祖训”,被废为庶人;镇宁王长子朱祐檽,因“挟讐诬奏”,革去三分之一岁禄;襄藩长史袁仕,因“罢软不能救正”,被削职为民;襄藩承奉邵亨,因“诈传亲王令旨”等罪名,被处以绞刑。
经此一事,襄藩上下总算肃然一静。
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阳山王朱祐楬去世,享年55岁,朝廷谥曰荣康。朱厚颎年方5岁,自然无法袭爵。
超长待机的襄王朱祐櫍依然在世,依然缠绵病榻,也依然无嗣,府事自然依然需要有人代理。此时襄藩存世的郡国依然仅有枣阳、阳山、镇宁三支,枣阳王朱祐楒此前被废为庶人,阳山王府继承人年幼,只有真宁王朱祐檽在位,因此朝廷将代理府事之权交给了他。
然而因为当年的内斗,令襄藩属员对其恨之入骨。于是乎有志一同的上疏弹劾,宣称其身负罪孽,且“伦序非宜”,一致要求由朱厚颎来署理府事。
明世宗接报,命司礼监监丞王焘,会同给事中马汝彰前往勘核,所得结果为镇宁王并没犯什么错误,对其的弹劾纯属诬告,建议继续让他署理府事。
可明世宗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议。嘉靖十八年(1539年)正月牛道配资,他下诏褫夺朱祐檽的敕书,命其不得再管府事,改命朱厚颎管理府事,由其嫡母王氏负责保护,并由襄藩内外辅导官从旁协助。
“上曰:‘厚颎既伦序应袭,只令伊母保护,内外辅导官协理府事。待年长及例,径自请封,何必更命祐檽?’”(《明世宗实录》)
同年明世宗降敕恢复枣阳庶人朱祐楒的爵位,以制衡镇宁王朱祐檽,襄藩内乱至此告终。朱厚颎的继承人身份就此奠定。
为王岁月
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十二月,朝廷正式传制册封15岁的朱厚颎为阳山王。年及舞象的他,基本可以承担起代理府事的职责。
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在位43年的襄康王朱祐櫍薨逝,享年76岁。襄康王虽然长寿,却因常年缠绵病榻,膝下终究无子,成为继兄长襄怀王朱祐材之后第二位绝嗣的襄王。
襄藩世系图
按照伦序,当由阳山王朱厚颎承袭,不过这需要本藩重量级人物向朝廷提请。镇宁王朱祐檽和枣阳王朱祐楒,是襄藩硕果仅存的两位郡王,然而二人都曾觊觎署理府事大权,与阳山王府不怎么对付,自然不可能为其奏请。
这时候,襄康王眷属便成为左右朱厚颎进封时间的关键存在了。但襄康王妃早在嘉靖四年便以去世,此时襄康王后院的话事人为其媵妾何氏。于是何氏站出来上疏朝廷,表示阳山王朱厚颎身为夫君堂侄,伦序应袭。
“襄康王妾何氏奏:‘夫祐櫍薨绝,乞将原推代管亲支阳山荣康王祐楬遗子厚颎承袭。’该本部查得襄定王祁镛生三子,第一子见淑袭封襄简王,生二子。第一子祐材袭封襄怀王,薨绝。第二子祐櫍进封襄康王,亦绝。定王第二子见淓封阳山恭和王,生六子,第一子祐桄卒,第二子祐楬袭封阳山荣康王,生一子厚颎。今康王薨绝,厚颎委系堂侄,伦序应该袭封。”(《礼部志稿卷七十四》)
未免夜长梦多,明世宗果断的于嘉靖三十年(1551年)十二月传制,册封阳山王朱厚颎为襄王,阳山王妃张氏一同进封襄王妃。
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。
嘉靖三十一年四月,在朱厚颎的奏请下,祖父阳山恭和王朱见淓被追封为襄王,赐谥曰恭,追封嫡祖母阳山恭和王妃为襄恭王妃,父王阳山荣康王朱祐楬为被追封为襄惠王,同时曾祖母襄定王夫人刘氏、祖母阳山恭和王夫人严氏,各自被追封为襄王次妃。
朱厚颎进封襄王时,嫡母王氏、生母潘氏皆尚在人世。在他的努力下,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闰三月,嫡母王氏进封襄惠王妃,生母潘氏也在其后得以进封襄惠王次妃。他对两位母亲非常孝顺,定省温清从不间断。
太和殿
为人孝顺的同时,也很爱国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鞑靼俺答汗南侵,一路上到北京城下,史称“庚戌之变”。北方损失惨重,各地藩王纷纷慷慨解囊,尚以阳山王身份管理府事的朱厚颎进献白银二千两助边,获得明世宗赐敕奖谕。
不过他的运气显然不怎么好,刚继位不久,襄王府便遭遇祝融,历代先王积累的财富都被付之一炬。
“时王邸灾,先世蓄积一空。”(《明史·诸王传》)
藩王王府也是朝廷的脸面之一,故而明初王府的营建、修缮都又朝廷出钱出人负责。明中期以后,随着宗室剧增、朝廷时不时爆发财政危机,多数情况下只负责初次营建,修缮就给点钱、支援点物料。可不管怎么说都会有所表示。
然而襄王府的这场大火生不逢时,朝廷叠遭大难,先是爆发庚戌之变,而后紫禁城三大殿又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遭雷击而再次被大火吞噬,加上明世宗这个老道士修仙所费弥多,朝廷财政几近崩溃,哪有钱支援襄藩。
好在朱厚颎也不是个铺张浪费、喜好奢华、追求享受的人,王府被毁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勤俭节约,终于完成了王府的修缮工作。甚至还有余力反过来支援朝廷。
三大殿被毁后,他第一时间相应号召,进献大木十二根、白银三千两助工,获得明世宗赐敕奖谕。
阿越说
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十二月初五,襄王朱厚颎薨逝,在位14年,终年36岁,朝廷赐谥曰庄。
襄庄王凭借伦序从襄藩内乱中杀出一条血路,得以承袭襄王爵位,对他而言是一个意外之喜。许是生活环境的影响,令他养成了恭谦的性格,在位期间没有表现出得志便猖狂的宵小行径,反而温文尔雅。对待国家,能够主动资助钱财,对待家庭,恭敬孝顺两位母亲,在大明藩王之中算是难得的贤王。
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